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位于我国版图的中心位置,横贯东西,连通南北,历史上曾经是我国最辉煌的地方。四通八达的高铁为中部地区带来新的机遇。本文详细描述了往日的“中部洼地”将迎来的产业机遇。
——本文摘自张明《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历史
中部地区(本文中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6个省份)是我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但由于地处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位置,历来也是受战争影响最深重之地。多年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中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地位也随之发生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历史变化。
—年是重点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确立的全国均衡布局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部地区成为重点建设地区。“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我国的个项目有相当一部分建设在了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仅次于东北地区的重点区域。“大跃进”时期,在大炼钢铁的风潮下,中部地区凭借其先期的重工业基础和劳动力优势,经济地位愈发凸显。
—年是发展边缘化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率先开放,经济开始迅猛腾飞;20世纪末,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西部地区逐步获得更多的*策扶持;年,国家又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这一时期,中部地区成为经济*策的“边缘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无明显的*策优势。
—年是中部崛起时期。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年至今,是中部崛起新规划时期。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至年)》。新规划在继承原有“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中心、四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的战略定位。至此,中部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优势
中部区域地理位置居中,其区位特点决定了中部能够起到承接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的“中间区域”功能,一方面对东部沿海进行产业承接,另一方面对西部地区发挥辐射作用,进行产品输出。
中部地区交通体系十分发达,拥有铁路、高铁、公路、航空、地铁、水运、管道等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高铁时代风头最劲的郑州与武汉为例,“十三五”规划将郑州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数十条国家高铁干线在河南交汇;郑州东站是全国著名的“米”字形高铁枢纽,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武汉站和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十三五”期间,湖北省计划将武汉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门户机场、全国重要物流基地,加速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
在中国最重要的十大战略城市(组)中,将武郑城市组列为中国战略重镇。作者罗天昊也认为,高铁时代,中部为王。
中部六省占全国总面积的10.7%,但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6.6%,劳动力资源优势显著。相对较低的人均GDP水平和城市化率也意味着中部区域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可挖掘的人口红利空间较大,而目前中部地区并不发达的经济水平也蕴含着较强的发展潜力。
中部地区整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丰富。中国最重要的三大河流——长江、*河、淮河都流经中部,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3.5%。中部地区森林总面积占全国总量的21.52%,森林覆盖率达3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方面,中部六省煤炭、锰、铜、硫铁和磷的储量丰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2%、36.4%、47.4%、30.1%和35.3%,山西、河南和安徽的煤炭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六和第七位。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