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奇葩的名字之外,马自达MPV在功能上也是「脚踩两条船」的跨界产物,谁让它出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呢……
没错,马自达这款车的名字就叫做「MPV」!如此胆大包天的做法,按理说马自达应该被众多同行骂死才对……
年问世的初代马自达MPV↓
然而并没有!因为它出生在年,那时距离全宇宙第一款MPV车型雷诺Espace(克莱斯勒大捷龙自称是Minivan)问世不过五六年光景,而「MPV」这仨字母对消费者来说还是个颇为新鲜的概念。这么说吧,那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MPV」是啥玩意儿……所以只能说,马自达拣了个大便宜!
似乎比对手高了一些↓
它看起来跟如今我们熟悉的MPV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比如过于方正的造型和略显高挑的车身侧面比例。不过时光倒退至年,它可比早几年上市的克莱斯勒捷龙漂亮多了,还以高票数当选了米国知名汽车杂志《CarandDriver》的「10Best年度十佳车」呐!
年款初代捷龙,造型更方正↓
其实不用说大家也心知肚明,当克莱斯勒在年凭借捷龙大红大紫之后,将北美视为最重要市场的各家车企纷纷跟风上马同类产品,马自达MPV也是其中之一。瞧瞧它的「三围」指标吧:4.46x1.83x1.73米,其中长度跟捷龙几乎一模一样,宽度和高度居然有10厘米左右的优势!
它的许多设计理念也跟捷龙如出一辙,比如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的「短促」车头,「怀档」式换档机构+4速自动变速箱,以及标准的3排座椅(2+2+3和2+3+3两种)布局。甚至连司机侧不提供中排车门的节约成本手法也一并学来。
仪表盘当时看来绝对很科幻↓
不过,马自达当时并未充分意识到北美用户对侧滑门的喜好程度,给这款车用上了传统的铰链式车门,配合上面提到的司机侧不设中排车门设计,导致用户诸多不爽。
年中期改款时,马自达终于为它加装了第四个侧门,但仍然是铰链式。
好在第二排车门开启角度比较大↓
考虑到北美市场更钟情于大排量发动机,马自达MPV除了基本型搭载的2.6升4缸机之外,还提供了一台3.0升V6发动机。这无疑是个英明的决定,因为年推出的丰田大霸王(戳这里复习大霸王家族史),销量就被缺少V6动力选项拖了后腿。
马力的最大功率在当时颇为抢眼↓
但马自达也做了不小的牺牲,因为马自达当时唯一可以匹配V6发动机的车型平台是中大型轿车的LV后驱平台。这意味着MPV的尺寸和排量都超过了日本本土市场“紧凑型车”的级别上限,税费也因此水涨船高嘛。于是在日本市场,马自达不得不把它放在旗下高端渠道??fini内销售。
另外,这车还真跟国内有点关系!根据VAN哥核实,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马曾经搞过一批KD件组装,但具体数量不详,据说部分零件还实现了国产化呐!不过当年海马的生产资质有点问题,基本只在海南省内销售。
以下才是正题……
80年代末,比传统越野车拥有更舒适公路行驶表现的SUV开始崭露头角,而马自达毕竟是一家规模不大的车企,摊子一时铺不了那么大,只能干着急。于是在开发MPV这款车时,除了标准后驱版本之外,马自达异想天开地为它搞了一套四轮驱动系统,打起了一石二鸟的如意算盘。这大概也是它比捷龙高了10多厘米的原因之一吧。
车身高度比普通版多66毫米↓
那是一套比较传统的分时四驱系统,四驱切换开关设在怀档式变速杆上,中控台上还有个中央差速器锁止开关。但很显然,它的分时四驱系统无法在柏油路面使用,而毫米的底盘离地间隙对野外路况来说又低了一点……所以,年入选CarandDriver杂志「10Best十佳车」的并不是4WD版,而是标准后驱版。
当然,马自达MPV4WD版本的问世,的确让北美Minivan用户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在冬季降雪量奇大的东海岸地区颇受欢迎,用来长途旅行也更让人心里踏实。
可惜后来各种SUV取代了它的位置↓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