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鼓》是一首具有东方风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莱斯勒对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曾欣赏过当地中国移民表演的“华埠音乐”。克莱斯勒有感于中国艺人的演奏,于是选用了花鼓的前奏创作本曲。
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东方旋律作曲时,总是采用速度徐缓的曲调,亦即东方风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这首曲子则突破“徐缓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全曲演奏时间约为三分半钟。克莱斯勒曾在年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演奏会,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这首《中国花鼓》。其中小提琴表现了连续不断的鼓声,钢琴表现了中国风格的旋律。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Kreisler,-),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曾脱离音乐生活五年,后在莫斯[1]科举行音乐会。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予他贝多芬金质奖。-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克莱斯勒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第一个使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有力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的远弓与颤指都别具一格,运弓不大而琴音饱满,经常运用表情滑指,在极快的乐句中,温暖的颤指了从不消失,他的音乐甘美丰润,富于变化,沁人心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克莱斯勒不似贝多芬有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生活更近似门德尔松,优裕而平静,他完美的继承了维也纳学派和法国学派的优秀传统,表演清新、细腻、抒情、优美。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