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场疫情,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1#

全民战疫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受到疫情影响的不止普通个人的生活,同时也包括中国各种大中小企业。

大规模停工之下,大企业还算好,底子厚,银行也肯贷款,想想办法总能勒紧裤袋挺过去。

然而中小企业就不成了,不开工意味着没有收入,但企业的支出却不会因此停顿,尤其是占最大头的人员薪资开支。

统计显示,有67%的公司,手头的现金流撑不过俩月。

为此,不少企业已经琢磨起了包括人员降薪、停薪留职等诸多绝地求生的办法;可尽管如此,我觉得能活着扛到今年奥运的公司依然不会太多。

话说回来,中国的企业不好过,受到影响的当然不会只有中国人,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问题。

起初,大部分欧美国家都并不在意,甚至美国商务部长还在疫情之初大放厥词,认为疫情有助于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这种想法完全错的离谱。

2月20日,《泰晤士报》头版头条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欧洲对华贸易有可能减少五分之一,而英国的零售连锁店和时尚品牌也面临货源短缺的危机,很快就会出现“货架空空”的尴尬。有汽车生产商甚至动用行李箱从中国空运零部件,但也只能撑两周。

一些分析师指出,再过几个星期,零售品牌Halfords、Primark、BM、Asos、DFS可能就会感受到中国工厂持续停工的影响。

金融公司ShoreCapital的格雷格·劳利斯举例说,电视、烤面包机等电子产品可能会在未来6周开始出现缺货现象。

《纽约时报》指出,尽管中国一些工厂已经开始复工,但产能还远远没有恢复,很多工人也还没回到岗位上。

除了停产,还有停运的问题。

《泰晤士报》报道说,英国的行业领袖们预计,从3月开始,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因为一些来自亚洲的集装箱货轮已经取消了航行计划。

不少公司进行过风险评估后表示,供货困难的情况很有可能会持续到今年二季度。为此,这些巨头都绞尽脑汁想要找出解决方法。

像主打雨靴、雨伞、雨衣等产品的时尚零售品牌Joules,有90%的产品都在中国生产。其高管对媒体表示,即使公司采取了转移生产线的临时策略,但作为第二方案的越南和孟加拉国,其产能也不一定能跟上需求。

况且这些国家本身从电子产品到纺织品和鞋类,本土企业外资企业的供应链都同样依赖中国,它们并不见得就能成为顶替中国的下一个世界工厂。

这是轻工业制造的现况,其他部门同样不容乐观。

身为疫情中心的湖北省,是当之无愧的汽车大省。

光是武汉,就已经聚集了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雷诺、上汽通用五大整车企业、工厂。

在上市公司里,有三家汽车行业的公司属地为湖北——东风汽车、骆驼股份、襄阳轴承。

而在这些公司背后,还有大量未上市的中小汽车零件公司。

像武汉市,就有余家大型车企和零部件公司;十堰市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多家,资产总额超过亿元,从业人员20万人;襄阳市从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的企业达到多家,其中过亿元企业多家,过亿元的企业有4家。

如今,这些工厂统统复工遥遥无期,全球各大车企也随之头大三圈。

海对岸的菲亚特克莱斯勒发出了“停产预警”。菲亚特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麦明凯表示,如零部件生产和运输中断情况进一步恶化,该公司一家欧洲装配工厂可能在2-4周内被迫停产。

日本的汽车厂商也很郁闷,丰田、本田、日产等车企都在武汉装配整车,还采购浙江江苏湖北的零部件。丰田公开说目前有部分从中国进口的品类无法实现替代生产。

此外,美国工会联合会警告称,如果中国继续停工,通用至少有三家工厂将面临停产。

还有我们生活中日益无法离开的手机。

不管是国内的各大手机品牌还是三星苹果,无一幸免。

单武汉就有给苹果供货的富士康园区,华为武汉研究所(主导笔记本项目),小米武汉总部,联想、大疆等终端企业的相关产品生产线。

《财富》杂志就刊文称:“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消费电子产品,都在中国制造”。

这句话一点没错,还有比如面板生产方面,全球前五,京东方、LGD(韩)、三星(韩)、华星、群创,有三家都在中国。

业内巨擘,日本电子游戏公司任天堂就说,预计疫情将对其在中国的生产和运输造成“不可避免”的延迟。

毫无疑问,中国在包括尖端产品在内的全球产业链中,位置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这种重要性,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但在此次遭受供应困难的需求方来说,就完全是个警钟了。

和有些沾沾自喜的自媒体不同,我倒是非常担心因为此次病毒的爆发,会把全球化的一些弊端无限放大给所有人看。(记住,任何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全球化也不例外)

现在除了中国,日韩的情况也开始不容乐观,而恰巧,东亚三国在全球的产业链位置都是难以取代的。

更糟糕的是,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诋毁全球化,带头发动保护主义。

而今,疫情又让人们看到产业链相互深度捆绑,经济唇齿相依,危机来临的时候,才发现脚被牢牢捆在一起,想跑都困难得很。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那么,一部分人和国家绝对会思考脱离全球化,回归到原始的产业系统。

这种趋势会不会成为主流?

我现在也不好做什么预言,毕竟从去年底到今年,已经出了太多幺蛾子,地球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那么不可预判。

不过,我始终坚信的是,无论人类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尤其在这个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

另外,所谓的“危机”,并不仅仅只有危险,同样也包含着机遇。

在这一点上,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枢纽诚然将受到考验,但我也相信,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稳住经济基本盘,稳住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化危为机,填补疫情冲击其他国家带来的供给缺口,更好地支撑全国大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